Menu
Home Latest News Menu
觀點

讓我們談談舞場裡的哨子

這篇文章中有些訊息可能會讓你驚訝,舞場裡的哨子並不是一直都像現在這樣揹滿罵名。

  • Rainbowchild
  • 17 October 2020
讓我們談談舞場裡的哨子

最近因為西風東漸(中國在台灣西邊),哨子突然在台灣跳舞場景流行起來。很多不喜歡哨子的舞客指責這是跟風中國,但哨子其實已經在台灣跳舞場景存在很久了。

(我很想貼個影片證明,但那些影片會害我違反站上風格指南,所以大家請自己上網搜尋「哨子舞」)

譬如你現在到Google搜尋「哨子 白手套」,就會出現「白手套舞」。請特別注意看看這條結果上的時間寫著「20年前」。


筆者在1995年初次造訪Underground時,已經看到年輕的舞客吹哨子。後來歐美流行的Candy Raver風傳入,更讓哨子、白手套和奶嘴變成瑞舞場景中常見的基本配套。

在2000年初後台北舞廳與派對紛紛禁止吹哨,但新北、桃園乃至中南部相關規定的反應時間不一。2010年謝金燕的〈嗶嗶嗶〉當然是反應史實,而非憑空生出。歌詞提到「你嗶我嗶 high到ㄡˇㄧㄡˇ」,寫出吹哨的人是因為「想表達自己很興奮」或是「吹了會覺得更嗨」而吹哨。

吹哨子在歐美跳舞場景也一直很風行。很多電音舞祭都直接在規定中挑明「不準攜帶哨子」。譬如以下《小姐好白》中的片段,就展示了哨子如何在舞廳中使用(或說嘲諷更精準)。

那麼哨子是「瑞舞小鬼們」搞出來的玩意嗎?不是喔,哨子在歐美跳舞場景的歷史長遠到很難追溯起點。遠在70年代的美國,Disco舞廳就曾經流行過哨子舞。在Techno還在底特律醞釀的80年代末期,哨子也已經開始出現在場景中。譬如Cybersonik(Richie Hawtin早期參加的團體)或甚至早期的Underground Resistance都曾將吹哨子加入表演,台下舞客也會用哨子表達自己的興奮。

許多人認為吹哨根本不應該出現在音樂裡。但其實使用得當,哨子也可以是非常好的樂器。譬如在樂儀隊中,吹哨子就是音樂表演的一部份。在Samba音樂裡,哨子更是鼓舞人心的聲音。

講了那麼多吹哨子的歷史,可能會有人認為筆者想用「存在即合理」的說法支持在跳舞場景吹哨。也不盡然。筆者建議若你想在舞廳吹哨子,可以先想想以下問題:

1. 哨子很吵

常見的哨子音量至少有90分貝,某些特製哨子音量更能超越127分貝。雖然舞廳的音量普遍都在105分貝以上,但哨子五六百赫茲左右單調頻率突出的聲音靠在你身邊時,依舊會讓人感到非常不適。

2. 吹哨干擾音樂欣賞

根據本站網路上的討論,這可能是大部份討厭哨子的舞客所持原因。譬如網友「陳昱達」與「蕭耿虹」等都提到吹哨子干擾他們,讓他們無法進入音樂。「相約」、「吳友弘」與「Fan Michael」的回答則顯示哨子改變了他們對場景的想像與感受。就如我們前面所說,哨子的音量實在太大了,讓人無法忽視。若DJ在走的橋段明明是要醞釀情緒,同時有人不停吹哨,確實會讓人感到惱怒。

3. 吹哨干擾DJ接歌

當然有人會說,身為專業DJ,必須要能在各種環境下對拍。但這大概就是場面話吧。試想你接歌的時候有人此起彼落在不對的拍子東吹一下西吹一下,先別說你會被惹得毛毛的,就算你想認真對拍可能都會受影響。

但若要據以禁止吹哨,以上三個理由卻都不夠充分。譬如會有人認為,在舞廳音響已經那麼大聲,有欠個哨子傷害你聽力嗎?至於干擾音樂欣賞和干擾DJ,則比較像是品味問題——持反論者可能會說「要是我找到一群喜歡聽哨子的舞客,再找能在大家都吹哨的狀況下接歌的DJ來表演,你就沒話說了吧?」

這個反論其實對極了。舞廳和Promoter本來就應該決定場域該有怎樣的品味,就像他們決定這個場域要放什麼音樂、有沒有Dress code、要有怎樣的表演活動。讓不讓舞客吹哨子,當然也該是舞廳與Promoter品味態度的一部份。

討厭哨子的人,最應該做的是敦促自己喜歡的場館禁止舞客吹哨,並選擇拒絕前往沒有相關規定的場館。若場館對這件事情不在意,表示他們認為哨子是他們風格的一部份,喜歡吹哨子的人就去這些地方。

就如文章開頭所述,吹哨子與跳舞場景有悠久又難以切分的關係。台灣確實也有一些場館與派對組織並不制止舞客吹哨,喜歡吹哨的人不用怕沒地方去。只要市場區隔清楚,主事者的態度也夠明確,雙方支持者可以相安無事不用互相叫陣。

Load the next article
Loading...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