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Home Latest News Menu
專訪

和DJ @LLEN一起綜觀台灣電音舞曲場景變遷

距離台灣第一場瑞舞——二重疏洪道派對已經25年了。主辦這場派對的DJ @LLEN在這些年間看到了多少故事?

  • Rrainbowchild
  • 13 October 2020
和DJ @LLEN一起綜觀台灣電音舞曲場景變遷

只要對台灣電音場景歷史略知一二,都不會否認DJ @LLEN是開始這一切的人。在他身上有太多台灣第一:在第一家主打電音舞曲的舞廳駐場、建立第一個電音舞曲專門網站、第一個舉辦戶外瑞舞派對的Promoter、發行第一張以DJ為號召的混音專輯、第一本電音舞曲專門書籍的作者、舉辦第一場多日電音舞祭……

從1993年到現在,他看著場景從無到有,慢慢長成今天的模樣。想要找一個人綜觀整個台灣電音場景歷史全局,DJ @LLEN會是第一人選。所以在台灣瑞舞25週年即將結束前夕(我們知道很多人巴不得這一年快結束),我們找了他一起回顧這25年間場景發生過什麼變化。

孕育期(1993-1995)

「Twilight Zone是台灣的第一個地下電子舞曲場景。」DJ @LLEN選擇這家開設於1993年的舞廳破題。1993年時House與Techno正如海嘯般席捲著歐美青少年文化圈,但台灣暫時還自外這場革命。

(編按:電子舞曲和現在大家慣用的電音舞曲大致上是通用的名詞。)

由於翻譯的曖昧,在台灣會被稱為電子舞曲的類型有很多,譬如當年還很紅的Synth POP就有可能被分進來,而Synth POP有是會在一般搖滾酒吧或舞廳播放的音樂。Twilight Zone標榜Techno和House,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是很陌生的存在。由於客人對這種音樂都不熟,@LLEN認為場景這時「還在孕育中」。

「最早的客人就是從Twilight Zone開始培養起的,」1995年7月29日,@LLEN在二重疏洪道舉辦了台灣第一場戶外瑞舞派對。這場派對如今已經成為貨真價實的傳奇。「94年以後Twilight Zone改成Underground,生意比Twilight Zone好多了。二重疏洪道派對的資訊在Underground有發,台灣立報也有登。之前Twilight Zone的老外朋友我們也都彼此認識,他們又通知了他們的朋友。最後大概來了一百多人吧,都是認識的人。」

(編按:台灣立報的副刊在1995年九月獨立成為破報,是台灣持續報導瑞舞與電音舞曲場景與文化最重要的媒體。)

「有些客人看過我的文章和94年做的《Ravin' Taiwan Underground》網站,大致瞭解電子舞曲和瑞舞是怎麼回事,外國人的話可能自己就參加過。但也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參加也不知道瑞舞是怎樣的東西。比例一半一半吧。」@LLEN坦言這段時間台灣的資訊非常不足。

襁褓期(1995-1999)

回顧二重疏洪道派對,@LLEN認為一百多人不算多,但場景因為那場派對「生出來了」。

「規模有擴大一點,電子舞曲也已經不像前一個階段那麼地下。」@LLEN解釋道。「譬如在Underground那一帶就聚集了兩三家同類舞廳,其中有一家是David Lin的2 Kinky,他們開始播放電子舞曲。然後像Whisky Agogo一類的舞廳偶爾也會放比較流行的電子舞曲。」

台灣很多年輕的舞客總以為台灣的百大DJ潮是近年才開始,但事實上1997年百大就開始進台灣表演了。DJ @LLEN正是在@live幫第一個來台百大——Paul Oakenfold暖場的DJ。

談到這段期間的重要團體,@LLEN表示當時成立與維持團體推廣派對還不是很常見的事。大部份的瑞舞派對都是機動組織,幾個朋友因為興趣而辦。「除了當時我、林強和Stingray組成的Groove Island Productions以外,後來比較重要的就是AB Koo和藍月吧。」他列舉了兩個團體,但他也強調並不是只有這兩個團體在辦派對,只是其它的團體多半沒有維持太久。

「AB Koo是第一個專注以Drum'n'Bass為主的Promoter。他們也在華中橋下辦過好多場派對。」@LLEN補充道。「藍月後來變成夢田,是很重要的Psytrance組織。他們不但出版雜誌,還幫陳世興和Monbaza兩人發行了Psytrance專輯《月神之子》。」

在96年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深刻影響了電子舞曲在台灣的發展:電影《猜火車》的上映。這部電影的內容其實跟電子舞曲無關,但原聲帶使用了不少電子舞曲,其中的〈Born Slippy(Nuxx)〉更不分場景的成為那個時代最轟動的歌曲。突然間很多台灣聽眾開始對「電子舞曲」有了興趣,場景也因而受惠。

儘管如此,@LLEN認為這段時間舞客對於電子舞曲的認識仍然非常不足。「很多朋友不懂就會問我,譬如什麼是Techno什麼是House,它們的差距又是什麼。」當聽眾變多,資訊來源短缺的問題就被凸顯。

@LLEN由於英文能力好,除了閱讀歐美音樂雜誌還會上網查資訊,對電子舞曲的知識相較於他人更全面。他想「那我不如寫本書省得他們一直問我」,於是這就有了《2001電音世代-電子舞曲聖經》。

(若你想瞭解更多90年代台灣瑞舞場景的故事,你可以閱讀金鼎獎得主羅悅全的網誌,他記錄了相當多細節。)

叛逆期(2000-2004)

對台灣電子音樂場景來說,商周出版發行的《2001電音世代-電子舞曲聖經》是另一次重大發展契機。從《猜火車》開始對電子舞曲好奇的年輕人,在《2001電音世代-電子舞曲聖經》以後終於有完整著作可以窺得殿堂全貌。這本書是當年電子舞曲能快速在台灣開疆拓土的功臣之一,甚至在中國也有不少DJ靠著私下影印的盜版書認識電子舞曲。

《2001電音世代-電子舞曲聖經》由@LLEN、林強、林志堅、Fish與曹子傑合著,附一片教學光碟,@LLEN負責書中近3/4的文字內容。「我並不知道寫完會不會有人看。有一次遇到曹子傑,他和林哲儀常會來聽我放歌,他說有認識出版社的人可以幫我問一下。」@LLEN想起出書經過,表示商周對這本書非常有興趣,基於市場性提了一些建議。於是作者就從@LLEN變成一個團隊。

「有了書以後,場景就像小朋友開始上學了。上學就會開始跟家裡起衝突」@LLEN笑道。

為何@LLEN用「叛逆」來形容這段時期,倒不是非難這個時期,而是這個時期瑞舞場景與社會的衝突像極了青少年與家庭的衝突。媒體不斷報導瑞舞場景的嗑藥濫交,社會大眾用「搖頭」把電子音樂和跳舞場景一起打成黑五類,跳舞族群則不甘心自己被嚴重誤解。

在這2000年到2004年間,最具知名度的店家無疑是1998年成立的TeXound,以及2001年成立的2F。但其實在這段時間台北的小舞廳多如牛毛,一個月可能就會出現一個新舞廳,然後幾個月後就收掉了。至於知名戶外派對場地則有和平島、八仙樂園、碧山巖、馬沙溝……等等。@LLEN指出在這些戶外派對中,最重要的應該是墾丁Moonlight。

「剛開始有一年我們是寄生在Spring Scream,在場邊弄了個小DJ台,就自己玩起來,」@LLEN談到曾經非常轟動的墾丁電音派對場景是怎麼出現的。「結果現場很多老外很興奮,跳得很嗨。我就想也許可以在墾丁做一個電音版的春天吶喊,幾年後我陸續和DJ Dark等一些朋友們就趁著春吶的機會在墾丁幾處不同的場地辦趴,有時候是連續好幾天的,但是因為當時電音派對還是很地下,來的人並不多。」

「 2002年蘇炳他們辦了Moonlight Party,第一場好像也是連續辦了六七天,人也非常少,都是自己朋友在玩。後來慢慢累積,到2004,才有了五六萬人的規模。」@LLEN說道。

五六萬人甚至超過當前台灣所有奇觀式電音舞祭的規模。這一切在16年前就已經發生了。

成熟期(2004-2008)

「2005年底以後我就去中國了,離開的理由主要是對台灣的電音場景有點失望。」@LLEN表示自己當年走遍台灣南北,在許多場地表演過,也看過台灣派對的許多狀況。「所以我就想換個地方,看能不能有新的刺激。」

但在我們仔細整理脈絡後,發現台灣的商業舞廳場景此刻才正要進入高峰。首先是2003年號稱亞洲指標的Luxy開張,其後國際舞廳如Ministry of Sound與ageHa也都來台設點。舞客們還來不及細嚼失去TeXound與2F的悲傷太久,新的刺激、新的場地就已經來臨。

這段時間另一件值得提的事件,是Dubfire將他在2007年Global Underground的最新混音專輯定名為《Taipei》。這是Dubfire宣告從Deep Dish獨立單飛之作,其名稱也顯示當年的台北商業舞廳場景確實已在全球佔有一席地位。

但這一切並沒有維持太久。開幕時對媒體宣稱「本很厚不怕虧」的Ministry of Sound只撐了兩年多,在2006就收攤,理由眾說紛紜。ageHa更是在開設不到一年後就在2008倉皇撤離。只有Luxy一路穩健走到2015,因業主求變才退場。

重整期(2008-2014)

在中國@LLEN經歷了非常多。擔任音樂祭的舞台導演、在音樂學校授課,甚至也開過自己的店——北京亮馬河上The Boat Beijing,一個船上的夜店,靈感來自@LLEN的巴黎之行。2011年他因奔父喪返台,發現台灣環境變得不同了。

「藥物問題明顯沒有以前嚴重。所以我覺得當時感覺還不錯,比我離開的時候好很多。」@LLEN提出他的觀察。「在我走之前都是大舞廳找百大來,那時是很迷信百大的時候。而且那些新Promoter會找比較新的,不是百大的國外DJ表演。」

@LLEN表示由大舞廳找百大來台灣演出其實很合理,因為只有大舞廳才有財力可以負擔。花了那麼多錢,當然得有票房保證,於是百大就成為安全名單。

「我有自己找過,後來我回來時發現開始有很多台灣的Promoter也會找。」@LLEN解釋小派對組織和大舞廳有不同的操作邏輯。「小DJ小組織就有小的作法,譬如和別的國外組織串行程等等。」

@LLEN談到的這些不一樣的「小派對組織」多半成立於2008年以後。我們不太確定這是否與金融風暴帶來的破壞與重生有關,也許一切只是巧合。這些團體包括2008年成立的耳朵蟲、2009年成立的Smoke Machine與2011年成立的Bass Kitchen等等。

南港瓶蓋工廠的派對的合作中,@LLEN深刻感覺到新生代與過往的不同。他談到自己走來一直覺得很孤獨,也許到了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感覺志同道合的人變多了。

但難道小團體與這種操作方式是在這時候才出現的嗎?@LLEN回應倒也不是,因為Psytrance的團體很早就這樣做了。只是Psytrance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化,長期以來自成一個體系,他們幾乎不愛「操作」請大牌DJ來表演這種商業活動。

2013年耳朵蟲設立了同名電音資訊網站,Smoke Machine、Bass Kitchen則與Korner展開深度合作。台灣跳舞場景的故事又翻往下一章。

EDM的影響

我們問起@LLEN 什麼時候開始感到台灣受 EDM風潮的影響,他說大概是在2013年稍晚時。這與我們的觀察相仿,以目前臉書最大的EDM TAIWAN來說,成立時間就是在2014年的四月。

這個時代最大的特色就是商業大趴,但地下場景的反抗也更耀眼。

EDM在台灣風行才不過六年多,也許把它當成歷史的時刻還沒到。許多事件依舊有待後人公正評價,所以我們不為這個時代下標。期待當台灣瑞舞進入三十、四十與五十週年時,故事會有個精彩的標題。

Load the next article
Loading...
Loading...